“水”是城市之魂,也是聊城最鲜明的特色。
聊城境内水系纵横、河湖众多,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条,以及湖泊7座、水库14座。依托天然的“水优势”,近年来,我市在总结提炼已有“江北水城”建设经验的基础上,全力做好“水”的文章,提出了打造“河湖秀美大水城、宜居宜业新聊城”的城市定位。按照这一定位,积极抓好规划编制、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,努力绘就全域水城的秀美画卷。
稳步实施
构建生态水系大格局
湖似明珠,河如玉带。一篇“水”文章,点缀着这座千年古城四季的妙曼身姿。
“原来河边杂草丛生,到处都是生活垃圾,现在新修了滨河路。早晨沿着河边走一走,心里特别舒坦。”家住新世纪花园小区的张松林老人说。多年来,由于二干渠城区段两岸居民集中、管理困难,生活垃圾随处可见。按照全域水城建设总体部署,我市对二干渠城区段进行改造提升,建设了二干渠生态公园。公园以水文化为主,以休闲步道为中心,碧草、绿树环抱,小广场、秋千、躺椅等配套设施点缀其间,形成了秀美的城市园林景观。
在全域水城建设中,我市充分依托“五横六纵”骨干水系,按照“以河代库、以堤代路、沿岸绿化、蓄水造景”的思路,抓好主要河湖水系连通、河道拓宽扩挖、沿岸植树造绿、沿河道路建设。按照这一思路,相关工作陆续展开。
现在的东昌湖景区,如诗美景令人耳目一新。经过改造提升,原来湖岸的铁链被亲水平台所代替,周边一眼望穿的绿化带变成了起伏地形,增加了慢行步道等设施。去年以来,我市对东昌湖、古运河景区进行提升改造工程施工,使东昌湖、古运河、水上古城景区兼具电瓶车、自行车绿道及步行功能。今年11月,2018“跑游山东”聊城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徒骇河、东昌湖等水域沿线举行,广大参赛者在健身的同时,欣赏到了沿线秀丽风光,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悠悠运河水,流淌千年间。古运河是全域水城建设的一条主线。我市启动了运河样板段工程建设,在沿线景区内设计船闸、水利设施、遗址博物馆等主题景观设施;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,建设亲近自然、净化水体的亲水设施,使古老的运河重焕新生。
高点定位
勾画秀美水城新蓝图
“我们将认真梳理、充分吸收采纳各位专家领导的意见建议,进一步完善规划,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,确保规划顺利实施。”12月14日,《聊城市全域水城总体规划》专家评审会召开,来自国家、省水利部门的评审专家就聊城全域水城建设目标定位、水系连通工程技术可行性、水资源治理、水生态建设等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。
高水平建设的前提是高水平规划。我市专门聘请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设计团队,在深入调研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,精雕细琢、精心设计,形成了《聊城市全域水城总体规划》。目前,总体规划正在修改完善中。同时,组织编制水利规划、城市规划、旅游规划、水路运输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,注重统筹考虑产业、文化、生态、民生等因素,把这些问题有机融入到设计理念和规划建设中,使规划更具鲜明特色、更加符合实际、更好发挥作用。
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,全域水城建设将按照统一规划、分步实施的原则,分两期实施。第一期为2018年至2020年,主要实施徒骇河、马颊河滨河大道及绿化工程。第二期为2021年至2025年,实施位山三干渠滨河大道及绿化工程;对徒骇河、马颊河河道进行综合提升整治;建设金堤河、漳卫河拦河蓄水闸坝等工程。
生态为本
铺就全域水城新底色
隆冬时节的四新河水质清澈,清新宜人。“区里安排专门的河管员每天检查、清扫垃圾。大伙走在岸边,看着河道风景,感觉心里特别敞亮。”常到河边散步的附近居民崔玉奇说。
四新河呈现的新变化,离不开河长制工作的全面推行和落实。高新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,向社会招聘河道管理员,负责日常巡河、护河等工作,使河长制深入到“神经末梢”。“全区3个乡镇共招聘158名河管员,每天8小时对河道进行巡视、保洁,确保河道干净整洁。”高新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学华介绍。
建设全域水城,前提是要守住生态底线。我市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,积极保护河道生态岸线,加强水污染防治,全面改善水质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长体系,共设置市级河长10名、县级河长137名、乡镇级河长1254名、村级河长4149名。各级河长积极履职尽责,开展河道环境治理、保护等工作,解决了大批涉水问题。水清河晏还复来。良好的水生态,赢得了广大群众由衷点赞。
全域水城建设,“水”是灵魂,绿是底色。在做好“水”文章的同时,我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,进一步巩固绿色生态系统,实施水系绿化、交通沿线绿化、城市绿化、园区绿化、厂区绿化、村庄绿化,建设一批植树造林重点工程,形成沿湖、沿河、沿路、沿南水北调输水干线、沿工业园区生态带,构建大绿化体系。“创森”三年来,全市累计完成道路、水系绿化5600公里,流转土地45.9万亩,新增国土绿化面积60.8万亩,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4.72个百分点。